开场语言
一个人就是一座城。
走在青山上,看着白云,你的故事从你迈出的那一刻就开始书写。
穿越时空,回忆过去和现在。
关东文化人文地理栏目《城市搜寻》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接入时间维度,探讨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地理的关系,与您一起寻找城市记忆,发现历史痕迹,感受不一样的吉林
这是无数吉林球迷心中永恒的宫殿
新赛季CBA已经开始了几场比赛。
尽管吉林东北虎男篮开局不利,但主场比赛当天,热情的球迷依然聚集在五环体育场,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为主队加油。
相比之下,吉林东北虎男篮旧址长春体育馆在繁忙的人民街旁边显得格外宁静。
就像一位光荣退休的老人,悠闲而随和。
毕竟长春篮球成人俱乐部 高新区,这座体育馆已经陪伴长春人民六十多年了。
场地的诞生
1956年9月7日,长春迎来了一支篮球队:罗马尼亚国家队。
该团队刚刚结束了对沉阳的访问,长春是他们东北之行的第二站。
参观完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后,晚上七点,他们按计划与长春男篮进行了一场友谊赛。
这段时间正好是长春市民下班后的休闲时间。 很快,这一事件就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焦点。 超过8000名观众从世界各地赶来,乘坐公交车、工作班车或骑自行车观看比赛。 最终,罗马尼亚国家队以67:38赢得了这场比赛。
——从上面的说法来看,这款游戏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现在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样的焦点赛事是在露天篮球场上举行的。
因为距离长春首座室内专业体育场正式开工建设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
是的,那就是未来几十年永远陪伴长春人民的长春市体育馆。
长春市人民政府网站显示,长春市体育馆老照片
1956年10月4日,这座长春人民寄予厚望的体育场破土动工。
这座体育场的主要设计者是中国建筑大师葛如良先生。
他不仅参与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设计,还是中国体育建筑领域的重要先驱——国家体育中心和体育场、上海黄浦体育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
但当体育场建成后,他就没有那么耀眼的光环了。
当时,30岁的葛如良刚刚从建筑大师梁思成手中拿到毕业证书,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 长春的这座体育馆是他早期的设计之一。
《葛如良的建筑艺术》中的长春体育场透视图
这座体育场的背后,隐藏着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当时中国的基础设施极其薄弱,需要建设大量的体育场馆。 这些场馆应该建在哪里以及如何建?
因此,对于葛如良先生来说,长春体育馆的规划设计带有浓厚的实验味道。 在场馆的设计过程中,他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独立的场馆,更是在寻求针对上述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
例如长春篮球成人俱乐部 高新区,体育场应该规划在城市的什么地方?
葛如良先生认为,长春市体育馆的选址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地点——靠近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从而充分利用城市交通设施和餐饮资源:
“长春体育场面向城市主干线斯大林街(今人民大街),三侧有公园,距市中心人民广场400米,距离市中心较近,但并不直接位于市中心。既方便配送又不影响城市交通,其位置的选择是比较合适的。”
长春市体育馆,人民街旁
另一个例子是场内的座位应该如何安排。
在参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过程中,葛如亮深刻地意识到,观众对于大型公共场所有着不同的视角和关注点。 在体育场馆的设计中,他开始注重对观众视角的分析,逐步探索不同规模的体育场馆中观众观看球赛、田径等不同比赛时的视觉感受,从而绘制出《观众视觉质量分区图》。
长春体育馆的设计过程中,比赛场馆的座位也是按照这一理念进行规划的,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整个场馆的良好视觉效果。
1959年,长春体育馆内部,据《吉林画报》报道
还有,如何利用场馆内部空间。
在长春体育馆的规划中,整个体育馆分为门厅、比赛场馆和练习场三个独立的大区域。 很多健身场地、练习场地都集中在场地后半段,比建设独立练习场地更加经济实用。
长春体育馆平面图,据《葛如良建筑艺术》
以及场馆的配套措施如何规划。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长春男篮与罗马尼亚国家队的篮球比赛吗?
当露天体育场的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不少人都在清点欢呼人群外各种交通车辆的停车情况:
据统计,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超过8000人,附近停放着10辆大型轿车、30辆汽车、360辆自行车。
这组数字也成为了该场馆建设之初停车场规模规划的重要参考:
场馆规划停车位40余个,可容纳小轿车20个、大型车20个、内部车辆4个。 此外,还可停放400辆自行车。
一座城市的记忆
1957年11月,长春体育馆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
场馆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 比赛大厅跨度42米,长60米,高26米,设有4299个座位。
入口处主体建筑布局对称,显得端庄。 正门和两个突出的翼楼饰有五角星图案浮雕和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图案。
在那个时代,拥有一座专业体育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毕竟即使放眼当时全国(港澳台除外),类似规模的场馆也就十几个。
这座场馆以其极具辨识度的设计风格,成为当时长春、吉林乃至中国的著名建筑。 世界上最具学术价值的建筑通史之一英国《弗莱彻建筑史》(原名《比较建筑史》)也将这里列入20世纪50年代中国代表性建筑名录。 。
1949年以后的中国建筑仅有43座被列入这份名单。
长春市体育馆老照片,据《长春市纪事·体育纪事》
场馆建成以来,几代长春人的记忆就与其紧密结合在一起。
许多活动都在这里举办过。
20世纪60年代,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在此举行,容国团、徐寅生、庄则栋等著名乒乓球明星曾在此表演; 60年前,这里也是中国篮球甲A联赛的举办地,见证了中国最早的顶级男子篮球比赛。
这里见证了很多汗水。
这个场馆及其开办的业余体校堪称长春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等多项运动项目的摇篮。 一代代长春青年在这里挥洒汗水。 值得一提的是,该馆举办的业余体校女篮曾代表中国获得世界中学生女篮锦标赛冠军。
1981年,长春市百中女子篮球队载誉归来。 据《长春市纪事·体育纪事》
这里见证了许多差异。
20世纪60年代,这里曾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会”的举办地。 欢送会结束后,一批批青年奔赴全国广大农村牧区,有老、有少、有边、有贫;
许多旋律在这里响起。
除了体育赛事外,它还被用作文化表演的场所。 20世纪70年代,这里被用作样板戏报道的表演场地。 听说“我家里表弟无数”、“阿青嫂子真是不一般”;
这里迎来了许多英雄。
1979年,越南自卫反击战英雄报告团在这里作报告,馆内热烈掌声震耳欲聋,经久不衰;
这里纪念了许多青年。
作为长春市几十年来设施最好的综合场馆,许多学校都将其作为举办校庆和大型活动的场地。 1986年,吉林大学在这里召开庆祝建校40周年大会。 时任名誉校长唐敖庆先生对吉林大学学子的鼓励至今犹在。
体育场上的五角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个神奇的家
当然,与更多长春人乃至吉林人的记忆密不可分的,是吉林男篮在这个场馆创造的精彩比赛。
诞生于1956年的吉林男篮,几乎与这座体育馆同龄。 此后几十年,除了短暂的两个赛季主场设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馆外,长春市体育馆一直是这支球队的主场。
20世纪80年代,这支球队迎来了第一个巅峰时期:短短几年内,先后获得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第五名、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第三名、1987年夺得全国男篮冠军。 1984年。
职业时代开始后,在经历了成立初期的艰难岁月后,1998-1999赛季,吉林男篮终于成功登陆顶级联赛,开始征战CBA联赛。
粉红色的球场曾经是很多长春球迷的记忆。图源:中国吉林网
本世纪初,吉林篮球迎来了第二个巅峰时代。
“虎王”孙军势不可挡的球技、“全能战士”罗德势不可挡的实力、李爱军的穿针引线,让吉林东北虎男篮在登陆顶级联赛后不久就成为了CBA最大的黑马。 长春体育馆成为了著名的“魔鬼主场”——2001-2002赛季常规赛,吉林队在主场只输了一场比赛。 客队在这里想要取胜难度极大。
吉林篮球的许多经典时刻都在这里见证过。
孙军曾在这里创下70分的最高得分纪录。 罗德·格里格尔曾在这里向吉林球迷挥手告别。 历届王者的八一队、拥有姚明的上海队、连续夺冠的广东队都在这里。 翻车了。
罗德挥手告别长春
在各地都在修建数万人的球馆的当下,这座规模和空间都有些局促的体育场,却能够拉近球迷和球员的距离,让场内的气氛更加浓郁。
最近的座位距离场地只有几米。 球迷甚至可以在进球后伸出双臂与球员击掌; 即使在稍远的座位上,他们也能看到球员眉宇间的兴奋或失望,看到每一次运球。 ,每一次急停,每一次突破; 你可以听到场边教练或冷静或焦急的喊叫声、篮球的击打声、鞋底的摩擦声、四肢的碰撞声。
当吉林男篮进球时,观众们高高举起双臂,声嘶力竭地呐喊,仿佛要把体育场的屋顶掀起来。
孙军、王博、姜宇星、大卫·范德普尔、罗德·格里格尔、多米尼克·琼斯,在这座球场上,一代又一代的球员,一个又一个,成为了专属于长春球迷和吉林球迷的名字。 给粉丝们留下了宝贵的回忆。
永恒的图腾
但不管怎么说长春篮球成人俱乐部 高新区,这座球场毕竟还是太“老”了。
在CBA各支球队的主场中,这座体育场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造升级,但在场馆硬件和配套设施上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长春五环体育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馆、奥体公园体育馆等现代化体育馆的相继落成,让这座昔日的“魔鬼主场”显得更加苍老。
制图:郭帅
最终,在本赛季的CBA联赛中,吉林男篮将主场迁至长春体育中心五环体育馆。
这是一个功能更多、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的场馆。 针对赛事需求,比赛场地、灯光、色彩、灯光、音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升级改造。
卸下这个责任的长春体育馆,静静地守候在人来人往的人民大街西侧。 赛场上,依然有充满梦想的年轻人训练、比赛。
11月中旬的长春体育场
“饮水思源。吉林球迷和吉林东北虎男篮永远不会忘记长春市体育馆为吉林篮球做出的贡献。长春市体育馆见证了吉林篮球的历史,是吉林篮球的载体。吉林男篮所有的辉煌时刻,这里是吉林男篮永恒的篮球家园,是吉林篮球的‘图腾’存在。
——东北虎男篮变更主场的官方公告是这样表述的。
是的,这个体育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体育场了。
穿着绿色军装的知青、穿着灰色工作服的工人、穿着校服的学生、穿着篮球装备的少男少女。 一代代长春人踏上博物馆前的石阶,走过抛物线大门,转身。 穿过高高的走廊,走进会场的核心。
至少在我心里,长春永远的“主场”就在这里。 (作者:郭帅)
参考:
《长春市纪事·体育纪事》、《葛如良建筑艺术》、《吉林画报》、《吉林省纪事》、《弗莱彻世界建筑史》等。
*除署名外,文中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海报设计:魏向阳
摄影: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