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民族工商业者在创办龙裕橡胶厂的同时,在威信胶带厂的基础上,创办了“福”牌橡胶厂。生产设备有12寸炼胶机、6寸压延机、缝纫机、小型硫化罐等,职工30人,日产“福”牌胶鞋100双,唯一的产品是力士鞋。在当时大力推广国货、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中,“福”牌新型胶鞋一时风靡,利润颇丰。一年后,工厂购置了炼胶机2台、缝纫机7台,招募工人40人,采取延长工时的方法,使胶鞋日产量提高到300至400双。后来由于生产所用的橡胶等原料必须从日本进口,加之产品质量较差,国内胶鞋市场不景气,资金枯竭,被迫停产倒闭,结束了“福”牌橡胶厂的历史。
1936年,日商以2万日元低价收购了富子橡胶厂,改名为“泰安橡胶厂”,重新开工生产,增加工人100余人,日产“虎”牌胶鞋400~500双,并增加了力士鞋、自由鞋、胶板(鞋底)、漆布(鞋面)等品种。1938年,青岛橡胶厂与“泰安橡胶厂”合并,成立“协和橡胶株式会社青岛橡胶厂”。1941年,日本横滨橡胶、东洋纺、丰田纺织等公司共同兼并了“协和橡胶株式会社青岛橡胶厂”。这一时期,青岛胶鞋年生产能力达956万双,成为华北地区胶鞋主要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华北地区总产量的90%。主要品种有獭兔鞋、中山鞋、圆口鞋、文明鞋、五眼鞋及各类雨靴、雨鞋、拖鞋等。
抗战胜利后,日资橡胶厂由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共和沪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橡胶厂以43171.1万元(法币)卖给国民工商企业,改名为大元橡胶厂,1947年4月1日投产,原料从上海购进。产品有长短胶鞋、女式休闲鞋、力士鞋、童鞋等,日产2000~3000双,商标改为“五和”。但由于生产的胶鞋销路不好,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勉强维持到1949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商业,使工厂生产不但保持正常运转,而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51年,职工人数增至500余人。1952年,工厂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工管理处接管,隶属于山东橡胶总厂,为第二分厂,成为国营工厂。从1953年开始,工厂新增18英寸炼胶机2台、硫化罐1台、空气压缩机1台、3吨“兰开夏”牌锅炉2台、缝纫机57台,扩建炼胶车间,购置检测仪器,配备专业人员,生产逐渐步入正轨。
1955年9月,轻工业部橡胶工业管理局正式将该厂命名为“国营青岛第九橡胶厂”。当年,各类胶鞋产量达257.85万双,比1951年增长10倍,并增加了运动鞋、女式系带鞋、长胶鞋、短胶鞋4个新品种。1958年,该厂加强工艺改造,采用炭黑作为主要补强剂,提高了鞋底的耐磨性,延长了胶鞋的使用寿命,胶鞋产量达464.31万双,品种增至7个。该厂生产118号咖啡色网球鞋21.8万双,首次出口非洲,创造了生产外销鞋的历史。
文革期间,国营青岛九橡胶厂亏损严重,仅1969年一年,工厂就停工三个多月,经济损失达250万元,被世人讥笑为“废品工厂”,成品堆积如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国有重点胶鞋生产企业,面对“旧厂房、旧设备、旧技术、旧工艺”的“四旧”现状,第一代优秀企业家王海带领团队对企业进行全面改组,转换经营机制,加大产品质量和新技术改造力度。1983年,该厂胶鞋产量达1289万双,产值4284万元,利润523万元,在全国第一次同行业17项经济指标评比中荣获第一名。
1984年,在商业部门停止收购九橡胶厂生产的200多万双胶鞋的情况下,以王海为代表的改革派敢于突破旧思想、旧体制,主动进入市场求生存,发动人员到全国各地推销胶鞋。11月,九橡胶厂在全国率先以企业名义召开新闻界座谈会,介绍企业情况、发展规划、推销产品。1985年,九橡胶厂注重技术攻关,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开发中高档新产品。率先利用国产顺丁橡胶、白炭黑等原料研制成功透明、半透明“牛筋鞋底”,获国家经委“金龙奖”,为胶鞋使用合成橡胶开辟了新路子;率先引进注塑鞋生产设备,成为全国第一家掌握注塑制鞋技术的企业;此外,研制成功的老年健身鞋成为市场上畅销的主打产品。同年,又投资500多万元,用110天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运动鞋成型分厂,使胶鞋生产能力由6台增至16台。1986年6月,最后一双解放鞋从九橡胶厂生产线下线,结束了老解放鞋长达30多年的生产历史,产品实现了由低档鞋向运动鞋、职业鞋等中高档鞋的过渡。随后,公司与省内一些乡镇企业进行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分散发展、联合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横向经济联合,先后在青岛周边地区建成13家合资分厂,将老生产线转移到周边农村,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1986年12月7日,国营青岛第九橡胶厂更名为“双星运动鞋联合公司”。1987年3月,公司打破计划经济,成为青岛市首家“利税承包”试点单位。1988年4月青岛双星篮球俱乐部,成为橡胶行业首家自营进出口试点单位。1989年,双星建成年产1000万双出口鞋厂,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建立拥有热硫化鞋、冷粘鞋、注塑鞋等先进制鞋工艺体系的综合生产基地,并设计出中国第一代高档运动鞋“双星—达博斯达”。1990年,双星产品成为第11届亚运会标志性产品。同年,双星胶鞋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双(2078万双),实现产值2.17亿元,实现利税2881万元。
1991年,“双星运动鞋联合公司”更名为“青岛双星鞋业集团公司”。随后,引进包括24工位双色聚氨酯注射机在内的先进制鞋及辅助设备195台套,在生产规模、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纸箱厂、印刷厂、织布厂、饮料厂、肥皂厂等相继成立,逐渐形成了集团化发展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成立第一家分公司开始,双星就开始构建自己的营销网络,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在全国陆续成立了60家分公司,双星连锁店也遍布全国。1992年以后,公司开始实施“东部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三线军工企业内迁为契机,1992年8月,在沂蒙山建立了新的制鞋基地——双星鲁中公司,年产胶鞋800万双。随后,又在山东、河南、四川、贵州等地的偏远山区建设了十几个生产基地。低成本经营也使公司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双星在青岛市首家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后,拓展海外市场,成立了10个海外分公司,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双星鞋类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彻底扭转了双星出口额近30年来徘徊在100万美元左右的局面,成为全国同行业第一大创汇企业。 1995年各类鞋产量达4151万双,工业总产值9.3亿元,利税9664万元。
1996年4月10日,“青岛双星鞋业集团公司”更名为“双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双星股票成功发行,募集资金1.5亿元,双星作为中国鞋业第一股上市,标志着双星步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发展轨道。随后,股份公司改制,一系列鞋厂搬迁,瀚海鞋业有限公司、成都有限公司、马山海江联营厂等相继建成投产。这一系列生产厂的搬迁、调整和投产,使集团生产线达到102条(套)。 1997年6月11日,随着最后一双“青岛市贵州路5号制造”的“双星”鞋下线,集团青岛总部结束了76年的制鞋历史。1998年,双星技术开发中心被认定为全国制鞋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双星运动鞋获得国家出口免检证书,是全国制鞋行业唯一一家获得此项资质的企业。1999年7月,青岛双星集团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标志着双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更名为青岛双星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在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销售统计及品牌监测数据调查中,双星在“市场综合占有率、市场销售占有率、市场覆盖率”三项指标中均名列第一。
2001年7月18日,双星集团吸收合并青岛华青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涉足轮胎、机械制造行业。2003年12月,青岛市第一家篮球俱乐部——双星雄鹰篮球俱乐部成立。2004年2月,双星中原工业园轮胎工程项目奠基,形成了子午线轮胎、斜交轮胎、农业轮胎全方位竞争格局。2005年3月,双星集团正式收购重组曾被誉为中国轮胎界“四大天王”的东风轮胎厂。以“热爱祖国、创民族品牌、充分创新、诚信经营”的双星文化进行管理,实现了一年扭亏、两年盈利。此外,双星集团积极进军机械、火电等国家重点基础制造业,并涉足多个第三产业。当年双星集团资产总额60亿元,年销售收入80亿元,工业总产值47亿元,利税2.4亿元,年出口1.58亿美元,员工人数20276人,品牌价值100亿元,各类鞋产量达到7087万双,轮胎产量达到438万条。
2007年11月,双星集团剥离冷粘鞋资产,为公司全面转型生产轮胎和机械设备做好准备。2010年,在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双星集团成功应对了“特保案”的影响。此后两年,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摩擦加剧、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公司发展遇到了技术创新不足、产品结构调整不足等问题。 2013年,面对宏观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双星集团审时度势,坚持“稳定、调整、发展”总体思路,确立了“创双星世界品牌”的发展目标和“率先、开放、创新”的总方针,以质量为抓手,全面查找差距,进行组织调整、渠道调整、模式调整、产品创新,公司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2014年,双星集团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启动环保搬迁项目,集团总部迁至青岛西海岸青岛双星篮球俱乐部,3月轮胎工业4.0样板工厂及轮胎生产智能装备基地在董家口奠基。以信息化为中心,加快组织流程再造和标准量化,搭建“最佳作业单元”推进平台,创新O+O/E+E经营模式青岛双星篮球俱乐部,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订单为中心”,全力淘汰落后产能和产品,搬开质量、库存、应收“三座大山”,整体利润增长100%以上。 2015年,双星集团在行业内率先推行市场细分化、组织平台化、运营单元化“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建立“服务4.0”生态圈和“工业4.0”生态圈,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轮胎行业物联网生态圈。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军中亚哈萨克斯坦建设首个合资工厂,布局南亚巴基斯坦建设轮胎工厂及橡胶工业园。当年荣获“亚洲品牌500强”,位列中国轮胎品牌第一名。双星集团已发展成为拥有6万余名员工、年销售额逾120亿元、横跨鞋服、轮胎、机械等20多个行业的大型集团公司。
本文标签:青岛双星篮球俱乐部